“建国一代”配套出炉后的几年内,政府又推出“立国一代”配套,促使一些分析师,例如林方源博士提出质问,按照一代一代人而非“一元化”观点而建立的医疗体系,有没有效率,或者公不公平(2月21日《海峡时报》刊登的《“建国一代”与“立国一代”配套:“零工经济”一代或许更需协助》)。

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的是一个更基本的疑问:我们应该如何组织公共资源以满足各种社会需求,并且缓和不平等问题。人们很自然地会设想接下来的几代人,都将享有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配套,可是这些措施又将以什么原则为出发点呢?

所有的公共政策反映的是一套世界如何操作的基础理论,不管理论是否被明确化。这些理论也应当以实证结果为依据。

人们很自然地会设想接下来的几代人,都将享有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配套,可是这些措施又将以什么原则为出发点呢?

2014年推出“建国一代”配套时,基础理论是1950年之前诞生的这一代人,因为出生在一个比现在要贫穷的新加坡,因此急需待满足的种种需求。这一代人度过他们各个人生阶段的同时,许多社会支援系统,尤其是针对老龄化的系统,如政府组屋、医疗体系、或者是公积金,也都同时在优化。这一代人因此无法与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享受更多的利益。

“建国一代”配套的基础理论,是“建国一代”与比他们年轻的所有人之间存有严重的社会不平等问题。“建国一代”配套是为了缓和这些不平等的一次性矫正。这理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建国一代”配套的实施,不但让直接受益者获益不浅,公共资源也被善用于减轻了他们孩子和孙子们的一些经济负担。

可是,“立国一代”配套的推出,似乎暗示说这些配套的基础理论存有严重的不准确性。推出“立国一代”配套的目标对象,是面临退休年龄的另一代新加坡人,意味着这一代人身上也存有普及教育、临近百分百房屋拥有率、以及从工资中扣除的强制性储蓄,都无法一次性解决的顽固问题。

“立国一代”中有许多年长人士(50年代出生,现已60多岁者)在收入与医疗方面,仍需公共资源协助。这个重要的实证观察迫使我们必须对基础理论做出调整:社会需求上所存在的不平等,不局限于某一个历史族群。现有的种种针对退休人士的政策也并不充足。因此,我们需要的是更系统化,更持久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另一个笼统的、只针对某一个年龄族群的一次性方案。

政府在推出“立国一代”配套的同时,其实也默认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以一代一代人为目标的调整政策,不但没有效率,并且是短视的。

收入与财富上的不平等问题,包括可以支付养老和医疗费用的储蓄金,在近几十年内,不但在不同年龄层之间恶化,在同样年龄层内也在恶化。所以,一次性调整配套的基础理论也日益地缺乏说服力。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让每一代人都享有保障,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系统性的改正。

我们还年轻的一代,尤其是因为工作不稳定或收入低而无法储蓄的族群,不应该对未来感到战战兢兢,等着我们年老时不一定会出现的“某代”配套。

经济发展不一定是直线上升的。每一代人都可能面对不同的风险,无论是全球金融危机,或者是颠覆性技术的出现。

为了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让每一代人都享有保障,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系统性的改正

林方源博士也指出,目前在工作的这一代人,比起之前的几代人,工作与职业被颠覆的机率格外显著。到他们退休的时候,他们所需要的额外援助可能远远超出我们目前福利体系的承载能力。政策制定者是否应该试图解读各个历史冲击,而制定各种一次性的调整政策呢?决定哪些历史冲击应该获得国家干预的决定权,又应该在谁手上呢?这未免显得高度没效率,并且极度任意。

更重要的是,按某一代人而设置调整政策的做法,无形中在削弱建立一个包容性社会的精神:一种人人都有权利活得有尊严,和一种人人都持有相互扶持的义务的精神。

推出一次性,按世代而颁的奖励政策,是缺乏原则,缺乏持续性,也不鼓励人们建立共识的退休保障计划。现在,呈现在眼前的是一个可以把福利原则整理成为一套机制的时机。这套有机制的福利原则,最重要的目的是满足各种基本社会需求,同时也必须建立一套量化这些基本社会需求,和设定这些基本社会需求的标准的方法。这些方法也应当稳定并且透明,以让新加坡未来的世代人民可以安心,并享有安全感地面对所有不可预测的危机。如果我们实为同舟共济的一国人,我们不应该不断地在推敲着谁更应该得到某种保障。

王瑞杰部长在财政预算演说中强调了世界的越来越不可预测性,未来的工作将与以前的截然不同,我们快速老年化的社会,也意味着未来的社会结构与以前和现在的都不会相同。

推出“立国一代”配套的必要性,冲击着的是现有体系正在良好操作,而无需根本修整的这个基础理论。新加坡的现有经济状况良好,应当大刀阔斧面对这些挑战,以确保我们拥有一个有保障的未来。

作者张优远是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科学院副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著有《原来不平等长这个样子》(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本文于2月22日先在《海峡时报》刊登。郑家中译。

Teo You Yenn is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Provost’s Chair in Sociology at th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and author of 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Ethos Books, 2018). More information about her work at: https://teoyouyenn.sg